前几天,在大家为武汉祝福的欢呼声中,作家方方的《武汉封城日记》,却在美国亚马逊上架预售了。
全书20余万字,60篇日记,最后一篇,停留在3月25日,距离英语德语两本译本出版,仅仅相隔不到两周。
看着德语译本封面上那句:“被禁止的日记,来自疫情中心源头的报道。”
以及外媒文章对这本书的介绍:“对一个威权国家中监禁生活的独特审视”,相信很多曾关注过方方的人,都会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。
毕竟武汉虽然最早发现疫情,却并不一定是疫情的源头。
毕竟写书的方方,也没有亲眼看到武汉所发生的一切。
所以,为什么方方一夜间成为了众矢之的?
因为,这一次,方方触碰到了国人最基本的底线。
01
今天,我们不讨论方方豪宅的事情,只谈论《方方日记》,这本日记的译本,现在已经更名为“武汉日记”,这令人很是疑惑:
方方凭什么用“武汉日记”做书名?她真的能代表武汉吗?
其实疫情刚爆发时,她写的有些部分,很多人还是认可的。
因为当中很多悲惨的一幕,能够让大家认清病毒的破坏力,给予重视。
尤其是那一句:“时代的一粒沙,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。”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。
在当时,很多人都在朋友圈转发过方方日记,因为那个时候,需要人们对武汉疫情有所了解,对生活困苦的人给予关注,也希望这个社会,能够有敢于直言、敢于批评的不同声音。
因为,一个良性的社会,就是需要有许多不同的声音。
在这一点上,我觉得方方做到了。
但随着疫情一天天好转,国家明明已经做得很好,她却仍选择性地描写悲惨的一幕,仍在表达对封城的不理解,这个时候,她已经开始偏颇了。
连我这个远在小城市的人,都在自觉封闭隔离,武汉封城、全国各地也都没有轻松过。大家都在积极抗疫。
唯独这个时候,方方还在一味地唱衰。
国家的努力,国人的努力,她到底是看不见?还是视而不见?值得深思。
她在微博上,把骂她的人称作“极左分子”,把不支持她的人,都当做“文革余孽”,说大家不理解她。
但她何曾试着去理解那些反对她的人?
她所传递的,是这场抗疫战的真相吗?
02
短短一个月的时间,方方从人们口中的“英雄”,变成不招人待见的“全民公敌”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最让人不解的,其实还是方方《武汉日记》的出版。
众所周知,4月8日,是武汉解封的日子。而这一天,恰巧也是英文、德文版《武汉日记》出版的日子。
很难想象,一个在3月25日才写完最后一篇日记的方方,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在国外接连出版两个版本的译本?
说实话,方方的速度实在太快了。
这段时间,还发生了一件很恶心的事情。
那就是国外某些无良政客,大肆诋毁中国。
美国律所向中国索赔10亿美金;特朗普的支持者,林赛·格雷厄姆也叫嚣着,“1.6万美国人死亡,和1700万美国人失业,都要中国负责”;澳大利亚官员让中国割地赔偿;不少国家借疫情对中国大做文章……
恰好方方的日记里,写得几乎全都是中国疫情下的惨状,诸如隐瞒疫情、防控不力、普通人生活悲惨、武汉封城如同禁闭。
正好给了那些无良政客抹黑中国的口实。
在那些不怀好意的媒体渲染下,中国成了“人间炼狱”,中国政府成了“霸凌、强权”,而方方,则成了反对社会不公、腐败、虐待的,中国最受赞誉的作家、国民英雄。
要知道,在国外,满口跑火车的大有人在,还有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事实真相,就开始口若悬河、满口芬芳。
再加上现在,国外疫情爆发,有一些无良政客,太需要一个撬杆来诋毁中国:“凭什么中国能控制疫情,而我们不能?”
就像全班考试,一个人考了高分,剩下的人都不及格,那些人的第一反应,从来不是自己能力不行,而是考高分的那个人在作弊。但事实上,他们根本没有看到,那个考高分的同学,背地里吃了多少苦,熬了多少的日夜,他们只是想给自己的不及格,找一个借口罢了。
文艺无国界,但作家有国籍,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,经历了这么大的伤痛,绝不是一个人的视角可以观察全面的。
方方的想法,也只能代表当时某一部分人的看法,根本代表不了武汉,更代表不了中国。我知道,很多人依旧会发出一声疑问:“这个社会不就是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吗?”
的确,不同的声音是该有,但前提是,它需要真实,并且可以考证。
03
为什么方方的行为让大家感到不舒服。
身为中国人,尤其是武汉人,想必大家都应该清楚,这场抗疫战争我们胜得有多悲壮。
但在方方的日记里,尤为惨烈。
2月9日,方方在日记中写道:
“这几天,死亡者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近。邻居的表妹死了。熟人的弟弟死了。朋友爹妈和老婆都死了,然后他自己也死了……”
2月16日,她在《武汉封城日记》文末写道:
“武汉现在是在灾难之中。灾难是什么?灾难不是让你戴上口罩,关你几天不让出门,或是进小区必须通行证。灾难是医院的死亡证明单,以前几个月用一本,现在几天就用完一本;灾难是火葬场的运尸车,以前一车只运一具尸体,且有棺材,现在是将尸体放进运尸袋,一车摞上几个,一并拖走;灾难是你家不是一个人死,而是一家人在几天或半个月内,全部死光……”
可以说,她把人们的恐慌调动到了极致。
可方方的问题在于,她忽略了新冠病毒的研究需要时间;
对抗疫情的准备需要时间;大量人力物力的安排需要时间;疫情爆发起家医疗资源的准备需要时间;
她忽略了国家在倾尽全力抑制疫情;忽略了无数医护人员在武汉牺牲;忽略了无数人自发逆行,前往武汉救助……
我们常说,一个记者需要客观。
方方的《武汉日记》不同于一般的小说、读物,它是一本记实的作品,因此,它的存在也必须是客观、可信的,这一点,方方并没有做到。
在方方的日记里面,多的是:我邻居怎么样?我的一个医生朋友怎么说?我感受怎么样?
这些没有经过证实的东西,会引发民众的猜想和惶恐,在我看来,是一件非常不负责任的事情。
04
方方说:“一个强大的国家,不会因为一本书的出版就坍塌掉。”的确,我们的国家几千年屹立不倒,是有其原因的。
一本书,是根本动摇不了国之根本的。我们今天之所以质疑方方,是因为在全球疫情如此紧张的时候,方方出版这样一本未经严格考证、没有仔细打磨、内容有失偏颇的日记,是不合时宜的。
这才是最主要的。
说句实在话,如果你看过钟南山院士的助理日记,看过那些记录了钟老去武汉的过程,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感动落泪,因为在那部日记里,你能看到更真实、更详尽、更加贴近民生的字字句句。
这样的记录,在方方的日记里,也曾出现过,可为什么这些有温度的描述,突然就消失了呢?
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辩驳的。
人在做,天在看,公道自在人心。
一个真正的公知,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。
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,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号。
我不知道方方如此着急出版海外版的《武汉日记》是为了什么,我也不愿去深挖一个作家背后的动机。
但我想说:方方出版《武汉日记》的初衷没有错,错的是不该在这个时候出版;方方出版《武汉日记》的理由没有错,错的是不该把《武汉日记》,当作最真实的中国疫情;方方出版《武汉日记》的行为没有错,错的是它不该叫《武汉日记》,因为一个人的说辞,无法代表整个武汉。
在武汉日记里,不应该只有逝者的悲鸣和卑劣的缩影,也要有医护人员揭下口罩的印痕、火神山、雷神山建筑工人疲惫的睡姿,社区、基层工作者的背影,和志愿者坚实的脚印,更要有方舱医院里患者的舞姿……
管中窥豹,可见一斑,断章取义,并非真相。
国家容得下批评,前提是基于事实。
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,但绝不是方方的《武汉日记》。
一个真正的公知,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
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