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孜日报高级记者、编辑,四川省文学奖荣誉奖获得者杨丹叔,甘孜日报记者、编辑王朝书著作《莫言获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意味着什么》即将由香港文艺出版社出版。
第一章
诺贝尔文学奖的前世今生
第二章
中国文学为什么“必需”得到诺贝尔奖
第三章
莫言获诺贝尔奖引动国内、国际文学圈
第四章
莫言获诺贝尔奖后乱象种种
第五章
点评莫言十一部长篇小说
1、莫言的美学理论、美学思想
2、《生死疲劳》
3、《蛙》
4、《红高粱》
5、《酒国》
6、《檀香刑》
7、《十三步》
8、《天堂蒜薹之歌》
9、《食草家族》
10、《红树林》
11、《四十一炮》
12、《丰乳肥臀》
第六章
谈莫言及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
后记
附录
一本书 一个人自我救赎的过程
—《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意味着什么》后记
王小瓜
一
2012年10月至今,近五年时长过去了。四十万字的《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意味着什么》,终于在2017年夏天得以完成。对莫言、对中国文学的关注,也告一个段落了。
我是甘孜日报社的一名记者、编辑。老师杨丹叔(笔名杨单树)也是甘孜日报社的一名记者、编辑。我与老师,是同事,也是夫妻。因为文学,因为共同的事业,我们走到了一起。
(杨丹叔老师近影)
2012年,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件事,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作为文学人,莫言获奖,我和老师都感到高兴。作为新闻人,老师敏锐地看到了莫言获奖所具有的新闻价值。他立即策划,准备推出一期专题,就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文学带来的意义,进行讨论。老师已经拟定好了策划方案。我也做好了采访准备。然而,很快,老师却决定不做这期策划。因为,他发现,顺着策划思路,可以形成一本书。我们应该将时长和精力,放在书上。这样,老师和我开始了,《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意味着什么》的创作。
依照策划方案,我在网上收集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料、人们在莫言获奖后的种种反应以及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言行。对莫言的关注,从获奖起直到2017年1月他出席“莫言长篇小说系列最新版暨莫言作品独家授权新闻发布会”为止。之所以,长时长关注莫言,是因为,我们希望,能看到,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,中国文学家对莫言、对中国文学的真性思考;我们对莫言、对中国文学的论述能尽量全面、客观;我们能尽量说出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的意义。我们只能以有限言说有限。如果,我们对莫言、对中国文学的言说,不够客观、不够全面,那么,敬请莫言及读者谅解。
二
我们的言说,从收集资料开始。老师根据我从网络搜集的资料,做出他个人的思考。然后,将他的心得,化成口述,由我记录。
在搜集资料的同时,我们通过借阅以及购买,阅读了莫言的十一部长篇小说。边阅读,老师边对莫言的小说进行点评。仅阅读莫言的小说,我们就用了半年时长。半年内,我记了厚厚的四本半笔记本。
记录的过程,是我学习的过程。随着老师的讲解,我发现,文学原来是个问题。对于文学,我们已经理所当然地将它定义为似是而非的人学。对它好像清楚。老师的讲解,让我对文学有了开天辟地地全新认识。老师滔滔不绝地口述,让我惊讶。真不知道他的口若悬河,从何而来。
后来,老师告诉我,关于中国文学的现象,他从1996年起就开始思考。1996年,在时任《贡嘎山》杂志主编陈光文的邀请下,老师准备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批判。所选的中国作家有,鲁迅、郁达夫、萧红、韩少功、余华、贾平凹、苏童、莫言、王安忆、高行健等。然而,老师一直没有精力与时长写作。他专注于精神世界的修行。只仅仅对张承志写了一篇随笔。这里,附上老师写的张承志的评论,作一个参考。
从事文学近三十年来,老师在严格意义上几乎没有动笔。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阅读与沉思。厚积总会薄发。2012年,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老师认为,这是一次言说的契机。他多年的积聚,有了爆发的机会。
言说完毕,老师放下了莫言。剩下的任务,交给了我。本书的原创者,实则是老师杨单树。
三
我拿出笔记本,整理老师所讲内容。这时,我才发现,言说莫言原来是如此困难的事。按理说,我只要将老师所讲整理成册,就可出书。趁莫言正当火爆,我们可以好好地赚一笔。然而,对莫言的言说,并不是简单地整理就行。
我发现,要说清楚莫言,必须将其放在历史、当下、欧洲、中国、个人,五个维度才可能。而要进入历史,则必须进入中国传统文明、佛教文明、基督教文明。理解这三大文明,最大难度,是基督教文明。基督教文明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明。上帝的观念,是中国传统文明所或缺的。为了能进入基督教文明,老师让我放下了整理工作,阅读刘晓枫先生的系列著作。半年时长内,我阅读了刘晓枫的《拯救与逍遥》《沉重的肉身》《这一代人的怕和爱》《罪与欠》《圣灵降临的叙事》《走向十字架上的真》《诗化哲学》等作品。借助刘晓枫先生的作品,对自己进行启蒙。阅读完毕后,结合老师所讲,我形成了一篇《何为我及何为生活的启示》一文。通过这篇文章的梳理,我理解了上帝的绝对意义,理解了信仰的内涵。
信仰与迷信的区别,一直困惑着我。作为一个现代人,不愿再臣服于神。然而,没有了神仙,没有了救世主,以什么支撑自己在大地上走下去?在没有理解上帝的绝对意义前,我的生命陷入到没有光的黑暗中。现代人,知道人会死,地球有一天会爆炸。在这样的真相面前,佛教的未来成佛,基督教的末日审判,儒家的成尧舜,都变得苍白。既然注定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意义,那么,有必要去关注今天怎样活吗?那么,堕落与高尚,有必要去区分吗?那么,人类自我毁灭与被毁灭有什么区别呢?生命就这样陷入到虚无中。所幸的是,老师对信仰的讲解,让我的生命重新有了光明。
老师说,信仰,不是拜倒在神的脚下,而是人的生命觉知,而是人对宇宙精神的坚定信念。理解了信仰真性的意义,理解了绝对意义上的上帝,回过头来看三大文明,它们的局限变得清晰。此时,对它们的言说,变得从容。
理解了上帝,才可能理解文学的真义。
四
文学的梦想,从11岁起,我就有了。阅读、练习写作,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。然而,我却没有思考过文学为何物,小说为何物。教科书,已经对它们给出了答案。直觉里,我知道文学与人的灵魂有关。只有关乎人的灵魂的文学,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文学。然而,文学怎样与人的灵魂发生关系?我却不知道。随着,年龄的增长,我有了功利之心。我想借助文学,赚得钱财。我开始关注别人,怎样编故事。我也想到了一些,可以编成故事的题材。我将自己想要编的故事,讲给老师听,征求老师的意见。
老师听了我的讲述后,将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通。他告诉我,文学不是拿来卖的。作为一个人,可以出卖自己的肉体,但却不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。老师还告诉我,文学的种子,是从生命中爆发出来的。听了老师的话,我感到惭愧。同时又困惑。文学的种子,怎样从生命中爆发出来呢?第一次,我对文学有了问题。第一次,我对文学有了困惑。
带着对文学的困惑,我阅读与思考。然而,却不得其解。老师言说莫言时,终于解开了我的困惑。老师说,“原创的思想,本质是两个生命的相遇,是可以生根的,而不是所谓的美、丑、梦等不生根的观念。”“可以生根”,老师的话,刹那间,点亮了我思维的空间。过去,我们的写作,是观念先行,如“歌颂善良”“歌颂美好”“写出人性的美”。这样的写作,实际上就是宣传。老师说,“小说,是一棵悲剧精神的种子,经作家思想的孕育,从生活和历史的大地上,长出的一棵树。一棵树就是一个引凤筑巢的开启的世界。小说,绝不是千万劳动大军的植树造林。”老师的话,让我豁然开朗。我终于有些明白了,文学的种子怎样从生命中爆发出来。
老师的讲解,关键点是“悲剧精神”。能否拥有一棵悲剧精神的种子,取决于作家的悲剧觉知。悲剧觉知,因人的必死而产生。然而,今天,对不少人来说,死亡的本能,被文明重重遮蔽了。缺失了死亡的直觉,自然无法产生悲剧觉知,无法诞生悲剧精神。没有悲剧精神,也就无法长出那棵能引凤筑巢的梧桐树。这棵梧桐树,就是悲剧美学的呈现,就是文学的具体化。
对于文学,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认知,“文学是人类的悲剧情怀凝聚成的悲剧精神、悲剧思想,并最终上升为泛及宇宙及存在的悲剧美学。文学是个体生命诗性存在的价值,是人类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和行走下去的精神支撑。”老师对文学的定义,与上帝,与信仰相关。如果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上帝,就没有泛及宇宙及存在的悲剧美学。文学的本质意义,是对存在,对上帝的领悟与言说。所以,理解上帝,是理解文学的前提。
理解了文学的本质意义,我对自己的文学梦想,有了清晰的认识。看到了梦想中的功利部分,也看到了梦想中的纯粹部分。这时,我对老师的所讲,有了基本的知识。我开始了第一步的整理工作。
五
在整理的过程中,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5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,阐明了文艺及文艺工作者在现代社会的使命:“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,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”。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,可以看出,中国文学启蒙的迫切性。为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讲话,在老师的指点下,我写了《大写的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基石和出发点》一文。该文在《求是理论网》刊出。通过该文的写作,我对中国文学有了整体的把握。这时,言说莫言不再是瞎子摸象。我的整理工作变得顺畅。
我不是专业作家。必须在完成报社的工作前提下,才能在空余时长写作。这样,写写停停,停停写写。2016年,老师年满55岁,退休离开报社。我在多方争取下,得以待岗在家。终于,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。马拉松式的创作,让我对写作的宗教意义,有了切身的体会。如果,没有终极的追问,没有普世的情怀,五年时长,的确很难坚持。尤其,越到后面,越考验人的毅力。所以,本书的完成,是我学习的过程,是我解惑的过程,更是我自我救赎的过程。
六
有了对东西方文明理解的铺垫,有了对中国文学整体的把握,有了对终极的认识,言说莫言变得可能。
随着初稿的完成,我明白了莫言的小说为什么没有悲剧思想、悲剧美学。这是因为: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果,在传统文明中,文学的是“载道”的工具;近代中国救亡图存,无暇顾及文学;新中国成立后,建设一穷二白的国家是当务之急,文学的重要性远远不及经济、科技、法制、军事、教育;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,资本成为衡量人的标准,作家难以独善其身;莫言个人出身的不幸。
言说莫言的目的,不是为了批判莫言,而是为了中国文学的启蒙。莫言是一扇窗口,是一扇打开中国文学的窗口。透过这扇窗口,从人类文学的视角,看中国传统文学是怎么形成的,看中国传统文学的根本缺失是什么,看中国传统文明给今天的中国文学造成的断裂在哪里,看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处境、尴尬、困惑,开启中国未来的文学,这才是老师用心的方向。之所以,选择莫言为视角来言说,这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打开文学的窗口。必须是历史的命定者,才可能。莫言就是一个命定者。这得益于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人类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。
老师对中国文学的论述,建立在文学是什么的根本问题上。今天,文学变得理所当然。人们对文学已经不觉。只有追问文学是什么,只有对文学作根本的审判,才可能对中国文学、中国近现代文学有无遮的认知,才可能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开启广阔的天空。
七
近现代,中国文学还没有建立独立的美学思想。中国文学还是探索、困惑的文学。面对今天中国形形色色的文学,老师讲解了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区别,指出了种种伪文学现象。老师的讲解,让文学变得澄明。老师说,“现代文学一定是自由的写作、思想的写作、宗教的写作。”老师的话,让中国今天的写作,有了审判的标准。
怎样实现“自由的写作、思想的写作、宗教的写作”,老师说,必须在儒家文明、基督教文明、佛教文明中自由地行进和超越。文明是由人创造的,然而,当人不觉时,文明又会变成人的牢笼。为启迪人们对三大文明的思考,老师说出了,三大文明的缺失以及未来人类文明的方向。老师的讲解,去掉了宗教和道德的遮蔽,还原了人的本来面目。人有四大本能,“食色的本能、死亡的本能、永生的本能”。人有三性,“上帝性、社会性、生物性”。人是形而下的,也是形而上的,但归根结底,是形而上的。
老师说,人因敢死敢生而超越神。老师诠释了大写的人的含义。如果说,文学就是人学,那么,在大写的人的意义上,这个说法是有内涵的。大写的人,是现代人的本色,是现代文学的基石。现代文学,必须理解何为现代人,何为现代文明。对于现代文明,老师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老师说,“现代文明,是从一切思想迷信和历史迷雾中澄清出来的人的文明。现代文明必须终结一切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,开启以人道主义为价值观的世界主义;历史轮回的宿命论历史观,将被科学理性的历史发展观所终结;以人民为本,必须具体和升华为以个体存在的人以及人类为本。”理解了现代文明,文学对于中国的意义,清晰地凸显出来。今天,中国走向现代,面临的是文化、思想的困境,甚至绝境。如果缺失了文学的启蒙,那么,中国难以走向现代。中国,到了文学启蒙的时候了。
启蒙,是启示,是启迪。启蒙,不是专制性的,不是强制性的。为体现启蒙的特色,本书,没有采用严谨宏大的论述方式,而是以自由随性的方式写作。书中的论述,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点,而是作家个人独立的思想。如果这些思想,能对读者有所启迪,那么,善莫大焉。
编辑 刘燕